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10月24日下午,思政课有效教学研讨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备课会,在思博综合楼505会议室举办。本次会议由两校马院联合举办、我校马院承办。上师大马院4位专家、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万峰、马院院长何玉海、常务副院长沈李、副院长陈静、支部书记倪丽娜及马院20余名教师参会,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凝聚共识、贡献方案。

会议由马院院长何玉海主持。他强调,此次两校联合备课会是落实思政课改革要求的具体实践,旨在通过“经验共享、难题共解”,破解思政课教学中“针对性不足、吸引力不强”等痛点,推动两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党委书记万峰在致辞中,对上师大马院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切切实实提升马院思政课教学质量”,为两校思政教育合作奠定基础。

上师大马院周治华副院长介绍学院建设情况时指出,学院以“服务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定位,目前大部分教师深耕思政课教学一线。针对学生专业差异导致的“兴趣短板”,他分享了学院的创新尝试——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走进场馆与实践教学基地等等,但也指出此类探索仍需深化,希望通过两校交流找到“提高学生抬头率、点头率、前排就座率”的更优路径。
在专家经验分享环节,上师大马院三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内容、方法、技术”三个维度分享思政课有效教学经验,为参会教师提供可落地的“育人方案”。

李亮:以“内容为王”,让理论讲透讲活
长期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深耕中共党史研究的李亮老师,针对“学生背景差异大、教学难度高”的问题提出:思政课需坚持“内容为王”,教师首先要吃透课本理论,理清理论逻辑与发展脉络;同时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设计教学,用“清晰的道理”打动不同背景的学生。

唐迅:融专业于专题,避免“理论灌输”
唐迅老师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他聚焦“课程标准化与教学个性化平衡”问题,建议在统编教材与统一PPT基础上,通过“专题化教学”融入教师专业优势,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同时强调教师需通过知网查研论文提升理论深度,以“探索性教学”替代单纯“理论灌输”,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许心:用“智慧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曾获智慧教学比赛奖项的许心老师指出,智慧教学更在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关于课程创新,许心老师认为,创新在于教学方法、在于案例选择,要把理论讲透。在教学案例选择上,许老师强调,要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有所触动的例子。

何玉海院长对三位教师的分享进行总结,提炼出思政课教学的三大核心要素:理论功底是基础(教师需扎实掌握理论)、教学方法是关键(需让学生乐于接受)、工具使用是助力(合理运用PPT与智慧工具),为后续研讨划定重点方向。
在“经验交流与备课指导”环节,我校马院教师围绕教学中的具体痛点向上师大马院四位专家提问,上海师大马院专家针对性解答,形成“问题—方案”的高效互动,破解多个备课难题。
针对我校马院王爱冰老师提出的上课“互动不足”问题,周治华副院长回应:“教师工作本质是改变学生认知、传递道理,难以让所有学生满意,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不必过度追求表面互动,而应注重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触动。”
就副院长陈静提出的“手机、AI、网络怎样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周治华副院长给出具体方案:教师可自主搭建网上课程,在学习通中灵活设置考勤方式、发布作业,同时上传教学视频与讨论题;平台会自动记录学生讨论参与度、点赞数等数据,可纳入平时成绩,以此调动学生主动性。
关注人工智能应用的高美华老师提出“AI如何赋能混合式教学?”。许心老师以学习通“AI助教”为例分享实操方法:需先向AI输入完整教学资料库完成“训练”,再通过持续使用优化AI功能,让其逐步适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求,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关于李艳霞老师提出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章节如何进行科学遴选?”,周治华副院长建议:“《形势与政策》课程灵活性强,无需严格统一,可结合‘教师擅长领域’与‘学生兴趣点’自由组合内容,最大化发挥课程的时代性与教育价值。”

会议最后,马院常务副院长沈李对研讨内容进行梳理,提炼三大核心共识:一是李亮老师强调的“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以理服人”;二是唐迅老师提出的“在统编教材框架下,教师需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避免“水课”;三是许心老师聚焦的“案例选择要贴近当下、语言表达适配课堂、技术手段灵活运用”。沈院长再次强调,“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此次两校联合备课会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为后续教学创新提供了清晰路径。
此次联合研讨会,不仅破解了思政课教学中的多个实际难题,更构建了长效交流机制。未来,两校马院将继续在思政课教学创新、资源共享、教师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